车重、齿比、抓地力、悬吊、燃料,黄金五星缺一不可!!
很多人都说从一台车就能看出人的风格,如果要提到外挂涡轮的佼佼者,其实国内高手数都数不完,在大家都利用高性能引擎来不断压榨动力的同时,却有个家伙反其道而行,坚持最普通的引擎来完成对于秒数的追求,透过不断的测试终于完成了惊人的创举,但他却说:「这车还有进步空间」。
协力/月木汽车、加菲国际、Schaeffer Racing OIL
PPG 4档齿轮加速一次搞定
过轻车体铅块配重不可少
100-200km/h的加速基本上可分为100-150km/h,及150--200km/h两个区块来分析,如果成绩要好前段与后段的秒数就不能相当太多。以前轮驱动或是后轮驱动的两轮带动车来说,大马力带来的轮胎打滑是无可避免的,但很尴尬过轻的车身重量正是除了马力以外造成打滑的关键,一旦加上重量确实会让前段成绩提升,但很后段的尾气绝对会被拖累,因此重在哪里、要重多少?其实都可以透过数据作科学化的分析。

月木志明表示两轮驱动车如果真的要快,驱动轮与非驱动轮的「轮转差」需要保持在10%以内,这个10%就是轮胎滑动的上限,这个资料的取得则是需要高阶的可程式电脑与Sensor的搭配,以这辆车搭载的V Pro 3.3来说仅能取得前轮数据,因此需要透过外接的电脑来做比对,虽然目前这辆单凸喜美已经达到5秒台的纪录,但前后「轮转差」还是有30%左右的滑动,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说真的月木志明目前还没有头绪。

另外底盘部分也参考了国外的直线加速车常见的「加速浮头」,浮头主要是为了确保车辆在动力全数释放时,轮胎可以确实贴紧地面而产生的特有设计,主要是更换了伸侧软、缩侧硬的直线专用的前避震器,而后避震器则强化弹簧磅数来支撑车体,大马力车加速时只要任何一个小弹跳,就会影响秒数达0.3-0.5秒之谱,并且传动系统也很容易因为打滑后的咬合而毁损,因此浮头主要就是为了拉长避震器的行程防止轮胎离地而生。

除此之外为了让前轮可以更贴地,这辆车在车头部分也加上铅块来配重,可依照地面状态(乾/湿地、起伏落差大小)来改变车头重量,完美路况条件下,为了达到类似双凸的车头重量,则是以增加30-40公斤最为合适,这样一来不仅可降低打滑,也能减轻弹跳的可能。


燃料系统的大突破
硝基甲烷混合酒精
将视线转换到引擎室内,如果要与其它或是无V的D16A相比,VTEC还是拥有无比的优势,这也是为什幺老喜美在国外依旧是性能车杀手的原因。
先来提到引擎组装,下半座部分已CP锻造活塞,及Scat锻造连桿为主,曲轴部分则是原厂施以WPC+平衡处理,大小波司则以公差最精準的原厂料来组装,而面水道部分月木志明则表示动力还不到那境界,目前单纯利用水套来巩固缸体最上方的易震动位置,缸套植入则是完全不需要。

上半座更换上Crower 312度凸VTEC对应轮轴,及不锈钢材质汽门帽及强化弹簧,基本上这样的素材是很基础的,需要注意的点在于,大量开模製造的引擎很常会有每一缸燃烧室容积的差异,并且表面很容易有不平整,一旦有不平整就容易累积单点过「热」,产生所谓的未点火汽油先爆炸的「爆震」,燃烧室的处理就是大马力车是否持久的关键。
再来由于该车的100-200km/h加速设定在4档一档完成下,如何在3800rpm(90km/h)到10500rpm(205km/h)这之间保有实质的推力,涡轮的排压要大于被压是第一条件,因此芭蕉到风派的管径、角度、长度也做了无数次的尝试才达到理想值。第二条件由于Garrett 2835R出风量有限,如果要能确保末端动力不下滑基本上有两个方法,NOS绝对是最迅速的作法,但由于需要长时间的全油门摧残,几乎没有任何汽缸床垫片可以受得了,因此月木志明找到了全新的燃烧条件「硝基甲烷」+「酒精」,透过水喷射直接由节气门灌入,原本2.3bar设定下,引擎净输出由510hp直接冲上580hp,对于前驱车难以入手的6秒门票也终于入手。

最后100-200k/mh加速其实是相当短的距离,车辆从发动到测试位置距离也都不长,因此如何让工作温度瞬间达到最佳临界点是个关键,而达到最加临界点下却又要保持不超过更是困难,这不仅是考验施工者的功力(水箱、水龟、风扇开启时间),对于机油或是变速箱油都是一大考验。






